2019年10月15日至17日,第三届中法“天空意象”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在巴黎狄德罗大学暨巴黎第七大学顺利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为“天空意象与叙事:月光”(Récits et Figures du ciel : clairs de lune),同时也是10月15日至18日期间举办的bat365官网登录入口第四届海外学术周三场分论坛之一。中法27位专家学者从各自领域的专业角度出发,围绕在两种文化中皆有丰富内涵的“月亮”意象,进行了深度阐释和即兴讨论。来自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文学院和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的15名教师受邀,代表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参加了此次会议。作为“天空意象”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副院长王战教授做大会主持,法语系吴泓缈教授、杜青钢教授、程平副教授、周婷副教授和赵鸣老师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15日下午,巴黎七大副校长Antoine Cazé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回顾了2017年以来,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与巴黎七大以深化科研合作、创建精品平台为共识,启动“天空意象”跨学科研究计划的历史,期待经过一年的积累沉淀,学者们能够通过“月亮”这个新的探索议题充分展现新成果、新贡献,碰撞观点,相互启发。王战教授和巴黎七大口述文学教授Bernadette Bricout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法语文学叙事两个角度,对月之议题进行了背景介绍与导入。
研讨会以三场圆桌对话的形式进行,中法学者轮流发言,随后展开提问与对话。第一场圆桌对话主题为“天空探索者与文化摆渡人”,由巴黎七大Laurent Degos教授和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共同主持。巴黎七大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宇宙学专家Marc Lachièze-Rey首先发言,他的题目是“月亮,从浪漫主义到幻想破灭”,1610年伽利略在《星际信使》中记录了用望远镜观测到的月球景象,月球旅行遂成为欧洲流行的文学主题,成为浪漫主义的象征,而后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使月球旅行成为现实,对月球真实面貌的了解却大大减少了月球之于人类想象的魅力。来自巴黎索邦大学的Patrick Dandrey教授主要研究17世纪的法国文学,他探讨了法国作家西哈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两部作品:《月亮世界的故事》和《太阳世界的故事》,作家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虚构出月球和太阳的惊奇旅行,建立了一个反观和批评现实世界的视角。19世纪法国文学专家Jean Delabroy教授认为,凡尔纳的两部“月球”小说——《从地球到月亮》(1865)和《环绕月球》(1869),相辅相成,书写了现代启示录。东亚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主任张香筠女士从翻译理论出发,介绍了凡尔纳小说De la Terre à la lune(鲁迅译为《月界旅行》)经由日本翻译到中国的历程。Sylvain Chaty教授完全从天体物理学出发,阐述了美国、欧洲、中国、印度、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地区基于科学需求或现实利益,重拾对月球的关注,建立“月球村”的远景规划。武大文学院张箭飞教授以中国民间传说、古典诗歌和周边材料为基础,概括出月球的三重中国想象,即神话、文学和科幻。法语系杜青钢教授对汉字“月”及法文的lune进行了字形上的比较研究,并与孔子学院书法老师胡嘉兴现场演绎了“月”的字体发展史。
第二场圆桌会议集中讨论“月亮的面貌”,主持人为巴黎七大Antoine Cazé教授和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法语系吴泓缈教授。傅才武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天空想象与中国诗性文化的审美范式建构”,他指出中华民族诗性文化的形成源于三方面,一是作为表意系统的汉字适合于人类情感的表达,中国写月的诗歌具有一种融历史透视和宇宙透视为一体的人类情感。二是《诗经》、《楚辞》等中华元典的较早成熟,滋生了中华文化中的浪漫主义特质。三是神仙信仰与人间世界协调一致,构成了中国文化独有的“诗性化通道”。文学院副教授汪超通过分析月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的呈现方式,讨论了作者在文本中扮演身份的不同对意象意涵、情感表达等方面差异的影响。陈溪老师以丹尼尔.笛福充满科幻色彩的小说《整合》为例,重点分析了其中的“月亮”意象被“中国化”的原因。法语系赵鸣老师的发言围绕法国汉学家葛兰言的代表作《中国思想》展开。葛兰言通过研究《山海经》、《诗经》等早期中华元典,发现其中的阴阳保留了最朴素的原始含义,最初就是指日月二物,有别于《周易》里被抽象化的阴阳。周婷副教授在比较莫言和莫迪亚诺的小说后提出,莫言的“月亮”是立足于农村生活经验上的月亮,莫迪亚诺小说中的月亮摒弃了城市与乡村的地理和文化分界,更多行使时间指向功能和象征功能。巴黎七大艺术与电影学院院长Jean Vignes认为,月亮为16世纪的法国诗歌提供了包罗万象的灵感,尤其是在抒情诗歌中扮演了多种角色,具有人性化的特质。巴黎七大英国文学与艺术史专家Frédéric Ogée以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威廉·特纳的画为窗口,为我们展现了18和19世纪交界之际,英国绘画通过月亮或月夜之景表现现代社会阴暗面的特征。巴黎七大艺术与电影方向博士研究生Hélène Kuchmann分析了雨果流放时期作品中的月亮意象,雨果笔下的月亮不仅处于明与暗的两极之间,更被比作卫星。
第三场圆桌会议的主题为“传说中的月亮”,由巴黎七大Jean-François Cottier教授和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文学院张箭飞教授共同主持。文学院王宇波副教授对基于语料库的月亮别称及概念隐喻进行了探讨,汉语中以“月亮”为原型形成的概念隐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这一整体路径,存在的差异则源于认知体验的不同。艾士薇副教授梳理了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中有关月亮的歌曲,分五个阶段剖析了月亮意象在意识形态上的变迁。裴亮副教授对“天狗食月”的说法进行了追溯考证,这一传说在宋代已经出现,明朝时期广泛流传,及至现代依然是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表现母题之一。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陈庚研究了月亮的传统文化意象及其符号消费,月亮的圆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圆月和缺月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符号价值,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消费。法语系程平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程抱一作品中的月亮情结”,程抱一曾尝试以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方法对唐代张若虚的长诗《春江花月夜》进行解读,月亮从此成为他在诗歌、小说、随笔及艺术评论创作中常见的意象。吴泓缈教授以雨果、魏尔伦、让·黎施潘、莫里斯·卡雷姆等人的代表作为例,向大家展示了法语诗歌中形形色色的月亮意象,借梁宗岱所译魏尔伦诗作《白色的月》,管窥一代翻译巨匠与法国文化及文学翻译的不解之缘。巴黎七大教授Anne Paupert为中世纪语言文学专家,她介绍了15世纪末有关女性日常生活信仰的《中世纪女子的福音书》一书,对其中涉及月亮及其特性的习俗和传统进行了探讨。文化人类学教授Pascal Dibie从斯堪的纳维亚、日耳曼、盎格鲁-萨克逊乃至法国的民间传说中总结出,所有基督教文化都有因为犯错而被流放至月球的人,月亮作为关押之地,惩罚不敬之举。Bernadette Bricout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怀月”,作为法国乃至世界口述文学领域的权威学者,她从格林兄弟有关月亮的童话入手,探讨了人类在成功登月之后,对文学想象之月的无尽怀念。
在17日上午召开的闭幕式上,Bernadette Bricout教授、Jean Vignes教授、傅才武教授和杜青钢教授分别做大会总结报告,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的学术意义及工作成果。参会双方对如何推进“天空意象”计划,进一步扩大在中法学术界的影响力提出了中肯切实的建议。未来希望汇聚更多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不同领域的学者同仁,在“天空”这一宏大议题下,不断书写中法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撰稿、摄影:赵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