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0日上午,英国利兹大学王斌华教授应邀莅临bat365官网登录入口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作客珞珈翻译讲坛,在4016同传室做了题为“国际口译研究的脉络与动态”的学术讲座,bat365官网登录入口院长马萧教授、刘军平教授、翻译系主任熊伟教授、黄敏副教授、黄莉副教授、刘莉琴老师和罗菁老师等bat365官网多名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参加了讲座,多位来自其他院校的师生也到场聆听。
王斌华教授系英国利兹大学语言社会文化学院终身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学中心主任,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会士,兼任“世界翻译教育联盟”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国际译联”SSCI国际期刊Babel编委,2011年起担任“Times高等教育世界高校排行榜”及“QS世界高校排行榜”年度评审人。先后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口译和翻译研究及跨文化传播研究。近10年来在SSCI/A&HCI国际译学期刊和CSSCI/核心期刊等发表数十篇论文并出版专著。
讲座在熊伟教授热情洋溢的介绍和欢迎致辞中拉开帷幕。王斌华教授开门见山,首先以导语形式简要向大家展示了国际口译研究发展概况和中国口译研究经历的发展阶段。国际口译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萌芽,到本世纪初学科地位基本确立,有专门的研究群体,出版了学科基础著作,形成了若干研究领域和主线,说明口译研究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或翻译学的一个子学科已在事实上存在。王教授展示了1978年-2017年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口译论文数量分布的折线图,即中国口译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口译研究这个重要而独特的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接下来,王教授主要从国际口译研究的脉络梳理和口译研究的多维认识论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据王教授介绍,从国际范围来看,口译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肇始以来,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开拓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的“奠基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的“新兴和国际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到到本世纪初的“整合及多元化阶段”;2005年至今的“巩固阶段”。王教授结合个人的求学和研究经历,生动具体地梳理了国际和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过程,并发表了对现在机器翻译发展动态的看法等。在座师生频频点头,受益匪浅,对于口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随后,王教授又从口译的认知操作和处理过程研究、口译的信息处理研究、口译的交际协调研究、口译的专业技能研究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对口译研究的多维度思考,为未来口译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王教授总结了国际口译研究近年的动态和趋势,呼吁大众认识到,口译不是简单的语言层面的转换,而要从立体层面、多维角度认识口译行为和活动,并反馈到口译业界、行业和教育中去,让大家意识到口译活动的复杂性。
在座师生对王教授的精彩讲座报以热烈掌声,并积极参与互动。熊伟教授对讲座内容做了高度肯定和精彩提炼;刘军平教授表示,此次讲座对口译研究发展做了非常清晰的脉络梳理,并就未来口译研究方向与王教授进行了交流;马萧教授指出,MTI学生的毕业论文多局限于以释意理论和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并就口译理论的多层面建构与王教授交换了意见;黄敏副教授从中国口译研究与西方口译研究的差别进行了提问。王教授对提问和交流一一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最后,本次讲座于在座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张庐安摄影:覃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