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部工作坊“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于5月7日下午在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一楼报告厅举行,工作坊由大学英语部副主任程向莉老师主持。 谢小红、邹小娟和李鹏三位老师分别报告了本学期所开设的发展提高类课程的构思和课堂教学实践。
大学英语部主任游长松老师首先简要地介绍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形势以及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意见稿)》的颁布情况。游老师指出:大学英语老师不能只做一个教书匠,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后反思研究教学问题。大学英语部组织的教学工作坊就是提供一个平台来实现这一目标。
谢小红老师分享了“电影赏析与西方文化”课程的设计。首先,谢老师系统地论述了一门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该具备的理论基础以及所需要考虑的步骤。 通过对比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与2015年新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意见稿)》,谢老师指出当今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更加强调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除了通用英语课程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以外,跨文化交际课程也极为必要。这便成为开设“电影赏析与西方文化”课的契机。接下来谢老师介绍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要提高学生理解英语电影的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质,让学生能在观看、研究和讨论电影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他们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能够运用地道的英语流利地传递信息。谢老师介绍了该课程的授课方法是基于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互动式方法;课程使用的教材是《英语电影欣赏》;课堂环节分为介绍电影、赏析电影、提出问题讨论、分析电影、口语练习、文化要点及作业布置;课程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学生反馈以及实验研究。
邹小娟老师介绍的课程是“英译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首先,邹老师详细地介绍了该课程的性质。该课程定位为较高层次的语言应用能力的拓展和训练,让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邹老师预期的学生是既有较高英语语言能力又热爱中国现代文学的“小文青们”。接着,邹老师阐述了该课程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通译能力、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赏析文学经典的能力。邹老师介绍“英译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课程的授课方法为文学比较法,即比较西方汉学家和中国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解读差异。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诗歌、小说与散文。同学们反映该门课是对传统大学英语学习的一次创新,学生们对文学有了更高的兴趣和更高的审美赏析能力。邹老师总结说,大学英语教学重要的不是自己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大学英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与学习状况,从而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
李鹏老师首先生动地把教学比作了“烹小鲜”。学生们吃“套餐”吃腻了,就需要菜品创新升级。大学英语课程升级可以选择用相同的原材料换个方法烹调,也可以选择使用新的食材,即开发新的发展提高类课程来满足学生们的需要。接下来,李老师介绍了关于“英语国家概论”这门课的设计构思。 “英语国家概论”的开设是为了与大学英语课程大纲保持一致,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包含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礼仪、经济、教育和文学等各个方面。教学步骤包含教师讲解、学生交流讨论、课后自我学习以及小组展示。课程评分包含出勤情况、小组活动、课堂测验与学期论文。李老师最后分享了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例如如何调解课程设计与课堂实施之间的差距,如何处理趣味性与知识性之间的矛盾等。
在工作坊活动结束之前,程向莉老师总结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工作坊是为了让老师们有一个平台来交流新课程开设的经验,组建更多的教研团队,从而促进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
(大学英语部研究生罗淼报道)